美对华加征125%关税,超75个国家获暂缓降税
导读: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4月9日,特朗普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则消息:美国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到125%,立即生效。并且他还表示,基于超过75个国家已致电联系美国进行谈判,并且没有以任何方式或形式报复美国,美国将暂停对这些国家90天的加征关税措施,在此期间大幅降低对等关税至10%,暂停措施立即生效。

特朗普此次政策调整呈现明显的“双重标准”特征:一方面,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全面加征125%的惩罚性关税,且立即生效;另一方面,对超过75个未对美采取报复措施的国家,启动为期90天的关税暂停计划,期间对等关税将大幅降至10%。
对华关税措施堪称近年来最激进的贸易保护行动。不同于以往针对特定产品加征关税的做法,此次调整覆盖《美国协调关税表》全部中国原产商品,未设置任何豁免条款。125%的税率较此前最高关税水平(特朗普时期对部分商品加征的25%)提升五倍,这意味着中国出口企业将面临成本剧增的压力。政策即时生效的条款,更凸显美方迅速形成贸易壁垒的意图。
与对华强硬措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美国对75个以上国家实行暂缓90天加征关税措施,在此期间,美国还将相关国家的对等关税从现行水平直降至10%,相当于为其商品开辟了一条“低成本通道”。
这种“组合拳”策略暗含精密的时间差设计:对华施压措施立即生效,而对多国的示好政策则设置90天观察期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(ITC)已成立专项工作组,将实时监控关税调整后的贸易数据变化,每30天提交评估报告。这种机制既便于根据实施效果调整策略,也向各国传递明确信号——若想在关税窗口期后维持低税率待遇,需在谈判中满足美方要求。
政策联动效应已引发多方关切。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将“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权益”,具体反制措施尚在酝酿中。而其他国家则面临战略选择困境:接受10%的低关税虽能短期获益,但需参与美国主导的新一轮谈判;若拒绝合作,可能面临后续加征风险。这种分化策略加剧了全球供应链重组的不确定性,使2025年的国际贸易局势愈发复杂多变。
结语:美国关税新政下,跨境电商卖家短期需严守合规底线,同步优化成本结构;中长期应提升供应链韧性,紧密关注谈判进展。当前政策真空期恰是调整市场策略的窗口期,保持战略定力方能在变局中把握新机遇。